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,如何从绿基建的视角做好城市建设?10月25日,“2020韧性城市•第三届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”在南坪国际会展中心举行。大会以“韧性城市”为主题,旨在聚焦韧性城市,汇聚国际智慧,从规划、建筑、交通、绿基建、新基建视角,全方位助力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。
大会由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指导,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理事会主办,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(中国)有限公司、重庆广阳岛绿色发展有限责任公司、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、重庆大学、四川美术学院等单位承办。
大会主席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、重庆大学原校长周绪红院士通过一段视频向大会致辞。周绪红表示,随着城市社会快速发展,开放发展成为新的历史机遇。城市发展在压力和冲击下生存和不断适应。本次会议将就“韧性城市”进行广泛交流,有利于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健康发展。
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理事长施设看来,今年新冠疫情的爆发和洪水过境,对重庆城市的规划、设计、建设和运维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重要课题,而用“韧性城市”来反映城市的承载能力、抗冲击能力以及自修复能力非常恰当。“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,也是一个立体城市,在’两江四岸’中治理提升广阳岛生态示范基地项目中,对韧性城市建设进行了多样性的探索,展示了城市的魅力,体现了城市设计师的贡献。”施设说道。
什么是韧性城市?中国工程院院士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认为:“我们可以将韧性城市定义为能够抵御灾害、减轻损失,合理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,并且能够从过往的灾害事故中学习,提升对抗灾害能力的城市。”
孟建民表示,所有城市都是韧性城市,但能力有高有低,未来城市规划应提高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识,规划中留有余量,以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需求。此外,当下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对韧性城市的发展也非常有利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表示,韧性城市是指一城市拥有足以容纳、维持现今以及未来、经济、环境以及政府管理发展所带来的压力,作为支撑韧性城市的韧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必将发挥关键作用。城的安全是最重要的,支撑城的安全就需要基础设施。从城市的几个主要方面来看看,包括能源、交通网络、建筑群落,要适应韧性城市的发展。